免费国产强奷三完整,亚洲国产99在线精品一区欲臀,欧美三级中字在线观看,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1. 江陵網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微信扫码登录

      查看: 93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網絡圍觀] 信用卡個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

      [復制鏈接]
    2. TA的每日心情
      無聊
      2015-2-14 10:26
    3. 簽到天數: 131 天

      [LV.7]遠近聞名

      138

      主題

      761

      帖子

      4463

      社區(qū)幣

      高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36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于 2015-1-13 15:14:19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國已發(fā)行超過4億張信用卡,每年通過信用卡交易的資金總額超過13萬億元。在多數人看來,關涉“錢袋子”的信用卡象征著安全、私密,用戶隱私信息也會受到嚴密的保護?墒怯姓{查發(fā)現,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泄露現象頗為嚴重,一條條包括姓名、電話、地址、工作單位、開戶行等完整隱私的信用卡開戶數據,在網絡上形同“趕集”公開販賣。而種種例外條款、免責規(guī)定,往往讓消費者問責無門。
        
        黑市市場很大  QQ群、微信及電商平臺買起來很方便
        根據上海某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銷售人員提供的線索,調查者近日使用QQ群查找功能,搜索“電話銷售”這一關鍵詞,找到約200個有“數據交流”功能的QQ群。搜索“銀行數據”,參與人數多達數百人、交易活躍的群至少有30個。據介紹,這些正是信用卡信息交易的“黑市”。
        在其中一個名為“電話銷售數據貨源”的QQ交流群,調查者以求購者身份,很快就能從一位賣家處獲得了“供試用驗真”的銀行信用卡客戶數據。在這份數據中,工農中建交等多家商業(yè)銀行的200名客戶信息均在列,包括持卡人姓名、移動電話以及家庭住址、開戶銀行。這些隱私信息是否真實有效?經致電確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數十位持卡人表示,已泄露的客戶信息真實有效。
        而在微信及一些電子商務平臺,“電話銷售交流圈”“銷售行業(yè)資料群”也大量存在。多位“信息販子”均表示,可以“按地區(qū)定制,先試用后付款”。此外,根據個人信息“品質”的不同,價格也分為“三六九等”,每條價格從2分錢到5元錢不等。
        例如,最新信用卡開戶數據按照0.5元一條出售;已經出售過一次的二手數據,可以便宜到0.35元每條;部分高端客戶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條售價則高達5元。借助網絡聊天、支付工具,買家從下單到得到這些信息,交易全程僅需數分鐘。
        泄露渠道不少  銀行“內鬼”倒賣+合作公司信息“共享”
        消費者申辦信用卡,商業(yè)銀行掌握了數億持卡人的身份證明、電話、住址等信息。根據《商業(yè)銀行信用卡業(yè)務監(jiān)督管理辦法》,商業(yè)銀行未經客戶授權,不得將客戶相關信息用于本行信用卡業(yè)務以外的其他用途。
        可是種種規(guī)定屢成“一紙空文”,導致大量客戶信息被泄露:
        ——銀行“內鬼”倒賣。知情人士介紹,每條個人信息被提交給銀行后,要經過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經手人員眾多。據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通報,已于2013年被判處有期徒刑的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原職員余某,就曾將掌握的600余份客戶信息出售,其中包括客戶辦卡時留存的工資證明、身份證明。
        在上海司法機關近年查獲的買賣客戶信息案件中,工行、農行下屬支行員工也曾成為出售資料的源頭。
        ——銀行轉手給“合作公司”。一些信息販子透露,有相當部分的信息并非銀行直接泄露,而來自與銀行有合作關系的企業(yè)。
        提示  消費者不知情 辦卡時易中招
        據了解,現在辦理信用卡的合同基本都是各銀行自己的版本,沒有統(tǒng)一的格式合同。合同中銀行是否要做信息保密承諾以及如何利用客戶信息,目前尚無任何規(guī)定。不少消費者反映,辦卡時填寫的表格密密麻麻,從沒仔細看過每一條條款。
        事實上,與保險、超市、網站等合作方“共享個人信息”等字樣往往置于合同不起眼位置!靶庞每ㄉ觐I合同的條款上百條,內容晦澀,而且你想辦信用卡,不管什么條款,就只能簽字同意!薄跋M者往往在不知情中就授權將自己的信息轉手,遭泄露信息的消費者如果想追責,這些免責條款反而成了擋箭牌。”
        警示  泄露個人信息 可能觸犯刑律
        2009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明確,金融單位的工作人員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將可能觸犯刑律。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對在業(yè)務活動中收集的公民個人電子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毀損,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銀行不能 規(guī)避責任
        “商業(yè)銀行及目前處于信息保護‘灰色地帶’的種種信用卡合作機構,都應對客戶的信息安全負有責任!爆F在,如果查出信息泄露行為,也僅僅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處罰,對銀行和機構沒有任何追責。
        “商業(yè)銀行不能通過條款規(guī)避責任!北本┲秀y律師事務所律師徐玉平指出,例如在信用卡辦理合同中,消費者應有選擇權。例如能夠選擇不接受將信息提供給銀行外機構,不接受銀行推銷保險、理財產品等非信用卡業(yè)務。
        維權舉證 非常困難
        對企業(yè)泄露公民信息的民事責任,我國現行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也較為籠統(tǒng)。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教授崔聰聰認為,當消費者試圖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隱私時,卻往往發(fā)現法律武器并不好用!氨热纾M者如果要維權,自己需要承擔舉證責任。但對于信息如何泄露、泄露給誰、造成了什么樣的損失,這一系列舉證的難題靠個人難以完成!

      發(fā)表回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網站地圖|關于我們|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