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開心 2021-10-13 16:10 |
---|
簽到天數: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小編
 
- 積分
- 241518
|
4.jpg (114.39 KB, 下載次數: 2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4-3-4 17:09 上傳
留守兒童爭相閱讀未成年保護等相關知識。
自去年3月創(chuàng)刊以來,《救助周刊》引起了市民的廣泛關注。他們紛紛表示,《救助周刊》內容十分豐富,可讀性強,傳遞著社會正能量,能讓市民更多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并引導市民積極加入到關愛社會弱勢群體的行動中來。
市 民 反 饋
反映弱勢群體心聲
“我一直都在關注《救助周刊》,周刊不僅能讓市民更多了解和關注社會弱勢群體,也為市民提供了更多與救助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知識。”沙市區(qū)王板橋社區(qū)黨委第一書記杜芝鳳說,她對市救助管理站開展的送愛心活動感到佩服和贊賞。
她還告訴記者,看了《救助周刊》以后,一些想要獻愛心、送溫暖的熱心市民,能對救助對象和方向更加明確,讓市民更多了解到如何正確開展救助工作。
王板橋社區(qū)網格員鄭賢美也表示,《救助周刊》適時反映了留守兒童、流浪兒童這類弱勢群體的心聲。很多人在之前并不了解關注這些人群,但周刊的創(chuàng)辦引起了更多市民對他們的關注。
深入宣傳救助知識
“《救助周刊》內容非常豐富,如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內容,這讓我們看到政府、社會、家庭和學校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與關愛!痹谇G州某事業(yè)單位上班的小林說,通過《救助周刊》,市民不僅可以了解到救助的內容和責任,還可以讓市民學習到很多救助知識。
他還表示,人們對社會工作者并不是十分了解,而《救助周刊》則會引導更多人了解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和意義,從而讓更多人加入到這個行業(yè),并熱心于社會工作和福利事業(yè)。
關注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學習
“《救助周刊》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市救助管理站到鄉(xiāng)鎮(zhèn)或者學校開展的各項護幼活動,例如‘牽手護幼——社會參與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行動’。”家住沙市區(qū)的小成告訴記者,現在很多父母出外打工,孩子一般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而他們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卻是少之又少,生活和學習中缺少了父母的關愛。所以,開展這些護幼活動有利于未成年人,特別是困境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能讓更多人去主動關心和保護未成年人。
“有時候,看到很多愛心企業(yè)和愛心人士為救助站流浪兒童送溫暖、送愛心,這讓我覺得非常感動!彼說,她是從去年8月份開始關注《救助周刊》的,雖然關注時間不長,但卻讓她感受了無限的正能量。未成年人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在未成年之前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會在一定程度上對他們未來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學習需要大家的共同關注。
引導家長正確教育孩子
“我覺得《救助周刊》中關于未成年人保護的內容非常有看點,特別是有一期關于教育孩子的五大誤區(qū)的內容,里面所呈現的問題都是我們常見的。這對我們以后教育孩子很有借鑒意義!26歲的小周說,他即將步入婚姻殿堂,以后也會有自己的孩子,這些內容對于自己教育孩子將有很大幫助。
他還說,自關注《救助周刊》以來,他平時會特別留意身邊親戚朋友的孩子,特別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學習狀況,還會主動和他們聊天、玩游戲,主動關心他們,所以他對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評 論
參與救助,是社會共同的責任
有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由于種種原因“逃離”了家庭,常常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缺少親情的關愛……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流浪人員、留守兒童、失獨老人、空巢老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
看到這些弱勢群體,你是否會主動為他們送去溫暖和愛心?你是否會想到撥打救助熱線來“解救”他們?不論是主動幫助他們,還是通過政府渠道來幫扶他們,這都是救助。救助是什么?救助就是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使其獲得一定物物質或精神上的援助。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現代意義上的“救助”內涵更為廣泛,更加提倡“政府主導、部門協(xié)調、社會參與”。
從能力上來看,政府救助是社會弱勢群體的最大歸向地。救助管理站的建立就是政府救助的最好體現;而從道德上來看,每個有愛心和責任心的人都應該關愛社會弱勢群體,尤其是他們的生存和教育,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家庭、關愛兒童、贍養(yǎng)老人。
據荊州市救助管理站的一項統(tǒng)計資料顯示,5年來,在救助管理站接到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討人員中,除“110”和城管部門引導、護送以外,由市民直接撥打救助熱線或“110”的數量呈上升趨勢。這說明,救助工作中的社會參與度有了明顯提高,而社會參與是救助工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力量。
那么,如何提高救助工作的社會參與度呢?除了政府部門要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和各種長效機制外,企業(yè)、個人以及媒體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首先,媒體在秉承正義與公平的基礎上,宣傳救助知識,讓整個社會了解救助的意義及重要性,引導社會參與并加入到救助的行列中來,營造一種“全民參與”的救助氛圍。
其次,愛心企業(yè)是現代救助文化的引領者。社會是企業(yè)建立與發(fā)展的平臺。企業(yè)是社會參與力量的主力軍,更應該承擔起救助的社會責任。
最后,個人參與救助的力量不容小覷。當發(fā)現街邊有流浪兒童時,我們可以主動撥打救助電話;發(fā)現身邊有失獨老人或空巢老人時,我們可以主動給予他們更多關心。一聲親切的問候、一碗熱騰騰的飯菜、一件暖和厚實的冬衣……看起來微不足道,卻能讓這些弱勢群體感受到更多社會的溫暖與家人般的關愛。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共享同一片藍天。雖然這些弱勢群體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卻是我們心中難以磨滅的掛念。撫慰心靈的創(chuàng)傷,讓他們健康回歸社會,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