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奮斗 2016-5-9 08:42 |
---|
簽到天數: 35 天 [LV.5]常住居民
初級會員
 
- 積分
- 5929
|
1886513.jpg (44.27 KB, 下載次數: 13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8-28 16:30 上傳
懵懂的日子里,有書在我的心頭悄悄開花,迷人的書香引領了我;艱難的日子里,有書在我的心頭悄悄開花,悠長的書香鼓舞了我;漫長的日子里,有書在我的心頭悄悄開花,淡淡的書香慰藉了我。
書里有花,那是馨香的心靈之花 。
我讀懂了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牽掛;理解了李煜“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的哀傷;體會了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悲涼;我看見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品味了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堅貞,感受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
我喜歡蘇軾的豪放,也喜歡李清照的婉約;我喜歡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也喜歡充滿哲思的散文;我喜歡怒吼的雄獅李敖,更喜歡從容的學者余秋雨。
我喜歡余秋雨。喜歡他儒雅的外表、博厚的知識、犀利的談吐,更喜歡他敢于用生命探索文化,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的豪氣干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文化人的一種追求,余秋雨先生卻是視“行萬里路”重于“讀萬卷書”的一位苦行僧。15年來,他以長途旅行的方式實地考察世界文化,先后完成了以考察中華文明記錄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考察伊斯蘭文明記錄的《千年一嘆》以及西方文明記錄的《行者無疆》,從而完成了對人類歷史的三大文明的關注和考察。捧讀余先生的這幾本游記,始終滿懷著崇敬和虔誠,不僅是余先生的著作使我徜徉于世界文明的浩瀚海洋,領略東西方文化的博大燦爛,更重要的是余先生用徐霞客式的動態(tài)學習方式顛覆了我們傳統的靜態(tài)學習方式,啟迪了我們向自然學,向實踐學,用腳步和五官去探索世界的學習取經理念。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都是學習的途徑和方式,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墒牵诖蟊姷挠∠罄,讀書就是求知,旅行就是休閑,“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成為完全割裂或對立的兩種行為?戳擞嗲镉晗壬挠斡浬⑽模⒂H身效仿體驗余先生的文化苦旅,欣喜地感受到了探索后的甜蜜和快樂。原來,美景需要欣賞和發(fā)現,文化需要探索和咀嚼,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記錄感受,這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也是一種其樂無窮的享受。
讀書如閱景,閱景如讀書,帶著思考去閱讀風景和文化,會收獲一種全新的知識,這是耕耘的快樂、探求的快樂。
我喜歡余秋雨的散文。多少個靜靜的夜里,讀著余先生的散文,嗅著那沁人心脾的馨香。
我喜歡余先生的散文,主要是因為他的散文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即對文明的呼喊與召喚。他用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底蘊,“將歷史和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我們的反問追思,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融入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在他的筆下,既有橫向的組接,又有縱向的勾連;即有如實的轉述,又有大膽而令人信服的演繹和鋪陳;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又不失固有的坐標方位;讓人知其然的同時,又能知其所以然;讓人一同發(fā)思古之幽情的同時,又能使人清醒地意識到其現實處境 ……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 在對古文明遺址進行系統的實地考察的同時,運用極具魅力的文學形式,將那些古今中外早已失去鮮活和生氣的眾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用現代人的眼光再度構建出來,而且十分精彩,首開“文化散文”之先河!
靜靜的夜里,點一盞孤燈,泡一杯濃茶,很有咀嚼的心情,便選擇了文章稍長的《山居筆記》,開始認真地閱讀。
《抱愧山西》余秋雨考察晉商文化的興衰,大至晉商文化的興衰、山西獨有的民情風俗以及歷史沿革、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山西商人曾經活躍的歷史舞臺,小到“三晉會館”的變遷、宋氏三姐妹傳記中關于孔祥熙家鄉(xiāng)的描寫、中國第一家專營異地匯況和存放款業(yè)務和票號“日升昌”舊址、中國一代巨商的私邸喬家大院等等,時間空間跨度之廣,思緒反差之強烈,讓人感覺到一種磅礴大氣。
《流放者的土地》有關流放地“寧古塔”的大量典籍資料,清朝的文字獄、朝廷冤案,安徽青年章鋮的“科場案”似乎瀝瀝在目,一個人跡罕至卻高官、學者薈萃的蠻荒之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遙遠的絕響》說“我”和魏晉這段歷史之間的緣,余秋雨有時站在今天評點,有時回到魏晉親臨歷史的現場,看活脫脫一對可愛的人物阮籍和嵇康,讓我們重溫遙遠的“即便是仰望一下,也會對比出我們所習慣的一切平庸”的“魏晉風度”。
《蘇東坡突圍》,《一個王朝的背影》《遙遠的絕響》《鄉(xiāng)關何處》《脆弱的都城》《風雨天一閣》……
我反復地掂量書里所有的篇章,跟著余秋秋雨追索文化生成的奧秘,感受文化歷史的興衰。最后不得不嘆服:這么多的人文史料怎么匯聚到了余秋雨這就充滿靈性?漸漸,和余秋雨對夜雨的詩意一樣,有了一點新的思考。
靜靜的夜里,我再次翻開《山居筆記》。
《流放者的土地》中的流放地“寧古塔”,余秋雨說他是在很多年前讀魯迅論及清代文字獄的文章時首次看到這個地名,并由此而開始重視閱讀關于文字獄的史料和一些地域文化的著作。
《抱愧山西》,余秋雨也介紹了他對山西晉商文化的關注是這樣開始的:大概是八九年前的某一天,我在翻閱一本史料的時候發(fā)現了一些使我大吃一驚的事實,便急速地把手上的其他工作放下,專心致志地研究起來。很長一段時間,我查檢了一本又一本的書籍,閱讀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
原來,余秋雨關注的對象很多就是這樣生成的,它從閱讀中來,來又為了閱讀,F在只要向關注的對象傾以熱情,便自然有了話題,用時代一點的話說,也就是“文化課題”。他的閱讀是在書籍資料堆中查證考據式和在行走中親臨現場體驗式,兩相結合的。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兼容閱讀,已經不容易,想要寫作就更談不上了。可是,余秋雨做到了,而且做得輕松從容。在余秋雨的文化課題下,閱讀與寫作是如此自然。余秋雨筆下的文章幾乎就是一個過程的自覺呈現。
靜靜的夜里有花在我的心頭悄悄開放。某日靜靜的夜里,我合上書,閉目思想。
腦海里,書籍資料、文化現場,那是我的思維。而掂在手中優(yōu)美的文字,靈動的情感,博大的思想,是點亮我心心靈的火種。我早年讀的是普師參加工作后雖自修了漢語文學?坪捅究频乃姓n程,在中學教了二十三年語文,但系統的文史知識還是比較欠缺,為了補上這一課,我曾買回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二十五史》、《資治通鑒》、《中華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書籍,還專門花了幾個月時間瀏覽了一遍《諸子百家》,但收效甚微。有沒有什么捷徑呢?我在思考,也在尋找,最后終于找到了余秋雨散文!它豐富的文史知識有猶如一座魅力四射的迷宮,讓人流連忘返。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知性”與“感性”的結合,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親和力。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稱贊余秋雨的散文“知性”與“感性”并重,可謂一語中的。如果僅有“知性”,難免有吊書袋甚至于有故意賣弄之嫌。反之,如果僅有“感性”,又未免失之于矯情和淺薄。而余秋雨散文的“知性”,又畢竟是一個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學者的“知性”;而其“感性”,又畢竟是一個文采飛揚、文思敏捷的大作家的“感性”,兩者一結合,自然魅力無窮。
我不是作家,更不是學者,只是喜歡余秋雨散文的一個普通中學老師,我笨拙的筆墨實在是寫不出余秋雨散文魅力的萬分之一二。
但我覺得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就像品茗一樣,只有細細品咂才能品出其中的深意和韻味來。尤其在夜深人靜的晚上捧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猶如夏日的涼風拂面,冬日的曖流襲身,整個心靈撫慰得妙不可言。我能感受到余秋雨散文融合了莊子哲學散文的天馬行空,西漢賦體的華美凝重,我更能感受到蕩漾在字里行間的那種慷慨豪爽的心境,那種沉甸甸的汗青感和滄桑感,那種毫不矯情的雍容與大氣,那種俯仰天地古今的沖動與感悟,那種涌動著激情與靈性的智慧與思考,那種如行云流水靈性激濺的筆觸,那種越邁千年的英明哲思。真是天馬行空遨游無限時空,回眸一顧盡顯生命本色。
多少個靜靜的夜里,我貪婪的咀嚼余秋雨的散文,嗅著那沁人心脾的書香!我多想化作翩躚起舞的彩蝶,在花心伸展雙翅!我多想變成清涼澄清的雨露,在花瓣上閃閃爍爍!
徜徉于書的世界中,我感受到了春天,我感覺到梅香撲鼻,我看見鳥語盈窗;徜徉于書的世界,我覺得心神俱靜,心曠神怡!
書里有花,那是馨香的心靈之花!書里有花悄悄開,嗯,真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