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李密的作品《陳情表》,全文如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一、時代背景。蜀漢政權于公元263年滅亡,泰始三年即公元267年,晉武帝司馬炎立司馬衷為太子,并多次下詔征李密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如李密不從,那是抗旨;如李密真的應詔,那祖母由誰來贍養(yǎng)?到了洛陽之后,又真的能夠調(diào)教好司馬衷嗎????又真的能夠在復雜詭譎的政治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嗎???在比較為難的情況下,李密寫作了一篇《陳情表》。 二、《陳情表》開頭部分就是賣慘,然后表達唯一的長輩、相依為命的祖母病入膏肓了。說實話,在三國兩晉時期,一個人能夠活到九十六歲以上,接近一百歲,那真的是少之又少;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活到九十六歲以上,接近一百歲的人也比較少。 三、李密在賣完慘之后,又開始向皇帝吐槽,當然,字里行間也少不了恭維皇帝。感謝在前,拒絕在后,實在是打太極使用軟刀子的高手。 四、第三部分,李密對自己進行一番貶損與自污,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實際上是給皇帝司馬炎一個臺階下,希望皇帝成全自己,同意自己侍奉祖母。 五、最后部分,李密提出解決方案。 縱觀全文,《陳情表》充分體現(xiàn)了李密的孝道,也符合晉朝的政治導向,以孝立國。當然,晉朝皇帝司馬炎不能宣揚以忠立國。因為司馬懿搞了一個高平陵之變,殺了不少人,隨后不久,司馬昭又開創(chuàng)了當街弒殺皇帝的先河,并給后勤創(chuàng)造了一個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傊抉R家上位手段很血腥,所以,不宜公開宣揚忠君,宣揚孝道是符合晉朝的政治導向的。 李密不能明面上抗旨拒絕皇帝的征召,抗旨拒絕皇帝那是找死,但李密又不想死,所以就炮制出了這篇《陳情表》。后來的情節(jié)是皇帝司馬炎準奏李密的申請,為李密的孝心點贊,并安排人員專職服侍李密的祖母。 經(jīng)過分析與總結,晉朝皇帝司馬炎,才是整個游戲的總導演,才是整個事件的最大贏家。通過一番神操作,司馬炎讓全天下人知道了晉朝的政治導向——“晉朝以孝以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