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開心 2021-10-13 16:10 |
---|
簽到天數(shù): 405 天 [LV.9]大名鼎鼎
小編
 
- 積分
- 240661
|
QQ圖片20170303115048.jpg (72.61 KB, 下載次數(shù): 9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7-3-3 11:49 上傳
(江陵縣民政局地名普查辦供圖)
初秋的一天下午,驕陽依然似火,大地依然籠罩在熱浪滾滾的薰蒸之中。我撇開浮躁,走出喧囂,登上了三湖農(nóng)場宗家臺。
登宗臺有東、北、南三條小徑,東面尺余寬的小徑雖蜿蜒曲折、荊棘叢生,卻能領(lǐng)略“一彎淺水貫?zāi)媳,半河蓮花半河菱”的美景,且距宗臺行程最短,游人多由此登臺。穿行在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東面小徑上,我踏著濃濃的、漫長的歷史,品味著“古”的內(nèi)涵。
昔日三湖,煙波浩渺,白水接天,宗臺只是萬頃碧波中的一方陸島。公元401 -402年,時任東晉南平太守的宗臧在此為其弟宗炳筑廬砌屋。由是,一代先賢,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美學(xué)家、古琴樂理家、哲學(xué)家、佛學(xué)家、旅行家宗炳即在此臺隱逸四十年,直至步入他人生的終點。由是,這方陸島即以宗姓命名宗家臺。
宗炳平生“好山水、愛遠游”,工書畫”。他創(chuàng)立的“小中現(xiàn)大”,“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神托于形”等山水畫理論,比十四世紀文藝復(fù)興中期意大利畫家勃呂奈萊斯克的“遠近法”早1000余年。他提出的佛教教義與儒家精典“并無沖突”、“相互包容”及“神形分殊”論在中國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晚年的他自感“老病俱至”,體力漸減,唯恐處世時日無多,故其在精心撰寫《畫山水序》、《明佛論》的同時,也常常借助青燈黃卷,夜以繼日地把腦海中的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致勾勒出來, 或直接涂繪于墻壁之上,或繪成畫作懸于室中,最終成就了他“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棲丘飲谷”、“臥以游之”的快意人生。
盡管斯人已去,但其故居遺址依舊,宗槐依舊。
史書上記載的宗家臺:長寬各30米,有亭臺樓閣,毀于明國初年。在飽經(jīng)風霜雪雨和兵燹戰(zhàn)火的洗禮、1500余年漫長歲月的雕琢,以及附近居民吞食般的開墾之后,如今的宗臺已成為南寬北窄,向西南傾斜的坡地,北部最高處也僅高出周圍地面一米有余,似乎即將臺已不臺了。
登上宗臺,就投入了巨槐的綠蔭之中。微風吹來,倍覺清涼。于是,原本舒張的毛孔開始收縮,汗腺分泌減緩。
宗臺歷史悠久,然“古”味不足,除偶見游人拾起二三瓦礫或瓷片端詳一番并收入行囊外,唯有巨槐堪稱為“古”。
有人說巨槐是宗炳當年親手所栽,也有人就此說提出質(zhì)疑,然究系何人植于何年何月想來已無法考證,只聞三湖人稱其為”宗槐“。
宗槐基部酷似人為掘有一洞,洞內(nèi)能容牯牛歇憩,然則那洞實為雷火燒造就,炭痕斑駁,依稀可辨。
宗槐平臥于地面的部分,三人合抱粗細,狀若虬龍,張牙舞爪,令人遐想萬千……
宗槐獨木成林,“虬龍”軀體上主干林立,枝繁葉茂,綠蔭濃密,宛如一群淳樸的三湖人綻露笑容、揮舞著手在喜迎游人,并展示著自身的風采。
宗槐的眾多主干在陽光下綠葉蔥翠,在風雨中昂揚參天。據(jù)至今仍居宗臺旁邊的70多歲宗氏后人宗大明講:他爺爺曾經(jīng)告訴他那根最粗的主干,是民國初年宗槐遭遇雷劈后煥出來的第二春。其余粗細不勻的主干,均系他看著長大,分別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九十年代兩次雷電給宗槐帶來的“第三春”、“第四春”。
走近宗槐,我不禁為之一振,繼之,肅然起敬。因為它實在太粗、太高、太大,太茂盛,既象一尊古老的雕塑,更像一個不息的生命輪回。奈何斯人已漸漸淹沒于歷史長河之中,且今人大都只注重近、現(xiàn)代的名人,此地空余宗臺與宗槐。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三湖農(nóng)場近年成立了宗炳文化研究會,已有人開始搜集關(guān)于記載宗炳的文物、文字,并著手研究和傳播工作了。
撫摸宗槐.只覺得“虬龍“流淌著故事、鐫刻著光陰,它的枝杈更洋溢著激情。驀然,一個不解之惑涌上我的腦際:這宗槐歷盡滄桑,屢遭雷電,為何還能生生不息,根深葉茂,世代延綿,彌久常青?觀之,思之,答案油然而生:首先是這里的土地肥沃。它的土質(zhì)母體為新生代第四紀沉積體,它的土壤由近代河流沖擊和湖淤沉積而成,有充足的營養(yǎng)供給宗槐生長。其次是這里的雨水豐沛。常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平地800毫米深處即能冒出汩汩的地下水,適時的降雨和清徹如碧玉的地下水,無時無刻不在滋潤著宗槐和土地。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1500多年來,宗臺即是文人墨客憑吊先賢、懷古寄情之地;近幾十年來,宗臺已成為武漢、荊州等地藝術(shù)院校教授、學(xué)者、畫家及其學(xué)生們訪大師故里、尋創(chuàng)作靈感之地,從而給宗臺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宗槐也便有了神秘的護佑,加之民間流傳的那些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致使人們只有敬仰之心,哪敢生出砍伐之念。
告別宗槐,我仍然沉浸在宗槐傳遞的宗臺遺韻之中。日月無休地繞著蒼穹輪回,歷史不停歇地邁著鏗鏘的前進腳步,我衷心期盼三湖人切實保護好宗臺,保護好宗槐;切實傳播好宗炳文化、利用好宗炳文化。我祝福宗槐永遠佇立,長得更大、更高、更粗、更茂盛,永遠蔭庇三湖的子子孫孫。我祝福宗炳文化通過融合更多的科學(xué)理念和時代精神,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中生發(fā)出更多新的枝葉,以促進中華文化更加繁榮、更加昌盛。(來源:江陵縣史志學(xué)會/湯航)
|
|